中国社会重视道德教育,注重与操守,讲究崇高的精神境界
2024-04-04 10:00:23
251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大致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色。这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关于教育作用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至今仍不失其借鉴意义。重视其内在的力量,重内过于重外,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教育特色。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思想中寻找智慧的源泉。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无数著名的教育家,从孔夫子到蔡元培、陶行知、梅贻琦,有如群星灿烂,他们各自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代表着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发展演变中的各个阶段,他们为传播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中国社会重视道德教育,重视道德培养,注重气节与操守,讲究崇高的精神境界,提倡发奋“立志”与“舍生取义”的精神,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宣扬那种孜孜不倦,临事不惧,不计成败利钝,不问安危荣辱,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

把个人完成的社会责任作为个人道德的自我完成,容易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凝聚力,逐渐形成了一个长远而深厚的教育传统,上起孔孟老庄,中经禅宗,下迄宋明理学,都特别注重道德教育与自我修养,都是以自我的认识和控制为努力的主要目的。

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防微杜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手段,中国古代教育家重视培育真实的精神修养,树立道德风范,其影响力是无法低估的。

他们曾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教育、感染、熏陶了多少仁人志士,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经常起进步作用的重要传统,闪烁着灿烂的光华,为我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投上了一层层光环。

人性中除了自私自利之外,是不是还有光辉高尚的一面?又如何发挥光辉的一面、控制黑暗的一面?中国古代教育家对于这类问题的认识与解答,认为并不全靠知识和逻辑,然而也不否认经验知识和逻辑有助于人的自我寻求与自我完善。

格物致知,读书求学,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循序渐进,由博返约,启发诱导,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言传身教,尊师爱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知识教育与教学手段,形成了比较系统、比较深刻的知识论、教学论、教师论,自学深造与人才成长的理论。

此外,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子女教育、幼儿教育及艺术教育方面,在科学技术教育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育理论。这些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模式,中国特色,中国学风,中国气派,其中许多已成为中国古代的优秀教育遗产,至今仍然具有不衰的魅力。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大致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色。

一是综合观,即大教育观。中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教育这一系统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必须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而教育问题的解决,又必然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如孔子十分重视教育,把人口、财富、教育当成“立国”的三个要素。认为在发展生产使广大人民群众富裕之后,惟一的大事是“教之”,即发展教育事业。他从“国之本在家”的思想出发,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 ── “孝弟忠信”,他看到了教育对于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秩序所产生的重大作用。

这种把教育放在治国治民的首要地位的认识,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的思想,是十分深刻的。《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认定教育的作用包涵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一是形成社会道德风尚,形成良风美俗。这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关于教育作用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至今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二是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中国古代教育家强调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但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如孔子说:“君子怀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同时,孔子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未知,焉得仁?”

董仲舒也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春秋繁露·必仁且智》)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德智统一观,首先是道德教育及其实践,其次才是知识教育。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主要地也是为德育服务,德育与智育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统一的关系。

道德教育也是这样,道德观念的认识与道德信念的建立之间也存在互相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如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论语·卫灵公》)认为道德观念虽认识了,如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了,也定会丧失。

这就是说,道德观念如果只停留在认识阶段,而不能转化为信念,那么道德就失去了规范行为的作用。知识与才能之间也存在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唐人刘知几说,一个人如果有学问而无才能,好比拥有巨大的财富却不会经营它;如果有才能而无学问,则象本领高超的工匠,没有刀斧和木材,也无法建造宫室。

明人徐光启说:“古人云:“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反其语曰:“金针度去从君用,未把鸳鸯绣与人。”徐光启强调培养才能的重要,认为教学不仅只是讲一些现成的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

教与学、师与生之间也存在着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如前面已引《学记》关于“教学相长”的思想与韩愈《师说》中关于“师弟子”之间辩证关系的思想。

三是内在观,即强调心的内在道德功能或内在自觉性。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显著特点是启发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入世精神。强调的是对自身的肯定,人不仅与天地相参而且顶天立地,追求“同天人”、“合内外”(即殊相与共相统一、主观与客观统一)。

在这种“天人合一”之中得到一种最高的、理智的幸福。中国古代教育家提出一种“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并让人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表现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与西方教育不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不是悲观型的,而是乐观型的;不是“罪感教育”,而是“乐感教育”;不是消极无为,逃避现世的,而是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不是以个体为本位 , 而是以群体为本位的;

不需要依靠宗教信仰和祈祷,不主张离开社会和家庭,而是强调在学校、家庭及日常生活之中积累道德行为,加强自我修养,即此岸即彼岸,“极高明而道中庸”;不用到外面而是到自己内心中寻找美丑善恶的标准,追求道德的“自律”,而不是“他律。”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强调人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为仁由己,”“自我修养”,“自省”,“自反”,“慎独”,最后是“自我完善”,自我求取在人伦秩序与宇宙秩序中的和谐。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追求价值之源的努力是向内、向自身而不是向外、向上等待启示。重视其内在的力量,重内过于重外,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教育特色。

孔子和儒家的教育思想,对世界东西方都发生过广泛深远的影响,自不待言。远在十六、十七世纪来华的利玛窦、殷铎泽等人翻译了《四书》、《五经》,并合编了《中国之哲人孔子》,给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他们尊称孔子是:“国学仲尼,天下先师”。

当时西方学者常把中国、孔子、政治道德这三个名词联系在一起,孔子的思想,特别是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便成为中国文化象征,给当时西方的进步人士很大的影响,他们常把孔子作为欧洲启蒙运动的“守护尊者”。孔子的这些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学记》也一样,日本谷口武在《学记论考》序言中说,《学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教育经典著作,在我国古代学术界也是备受推崇的名著。随处都能看出有关《学记》的章句及生动而蓬勃的精神。象这样一本名书,对日本教育史所发生的影响,是极为罕见的。

美国明尼波利斯市明尼苏达大学副教授和东亚图书馆主任威廉. S .王用英文翻译的《学记》全文,并写了序言,我翻译《学记》,是试图向读者介绍中国历史上有关需要教育的理由、有关为促进教育而建立专门制度方面的最早文献。虽然自孔子以来,中国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教育是组织社会和进行统治所必不可少的这种精神仍然存在。

从以上简述中我们可以窥见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世界东西方的广泛深远的影响,所以说“在当今的世界上仍然具有不衰的魅力”是不足为过的。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及其价值系统,精深而博大,弥漫着一种强力磁场,导发出诱人的魅力。现代西方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宽厚雄宏。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思想中寻找智慧的源泉。

当代著名的科学家、美籍华人李政道先生说:“一个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发展的,但是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也是不会有前途的,五千年的黄土文化值得我们骄傲。”“我们必需团结,发扬民族理想,建立自尊、自信。”“盼能启新自兴,望弗河殇自丧。”(《光明日报》 1988 年 11 月 4 日)

杨振宁先生 1988 年向南开大学发表的演说中指出:“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世界最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一,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世界唯一在同一个地区,从古时候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文化传统。中国的文化传统是西方人非常羡慕的。为什么呢?因为它里面有非常良好的部分,教育传统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的真正崛起和为世人所瞩目,应该建立在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包括中国古代优秀教育遗产在内)的再发现与再认识的基础之上,忽视了这一点我们将要犯极大的错误。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会泯灭民族精神的再殖力,民族的创造力将会枯萎,它不但使我们丧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国家利益与人民生活的保护,同时也将使我们丧失一国人民赖以生存于世的基本精神资源。

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遗产,也是一种“资料”,一种“资源”,或称之为“历史资源”,甚至还可能是一种“动力资源”,就好象煤、木柴一样,假如能把它用得很好的话,它就可以变成现代发展的一个动力。

毛泽东同志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499 页)

所以我们今天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教育中有价值的观念和成功的经验,对于当前加强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分负担、培养创新人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文章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337493479

业务介绍
推荐阅读